评建问答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化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4-12-19     浏览量:

化学学科是西北大学创建最早的学科之一,是国家面向地区培养化学专一人才的摇篮,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以下简称“化材学院”)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准确把握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方向与契机,将地域特色转化为学科特色和教学特色,紧紧围绕培养国家基础学科一流拔尖人才,打造一流团队、一流课程,构建了本科教育“一核双驱四机制”“‘二三四五’立体化实验实践教学新体系”“全过程多维度双循环质量保障体系”的全方位育人体系和以“化材灯火”奋斗精神为核心的质量文化,打造优质国内国际育人软环境,深化科创竞赛实践,形成创新人才培养新高地,走出了一条在西部地区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新路子。

——“一核双驱四机制”,构建化学拔尖学生高层次育人梯队和课程群。学院秉承“学生成长成才”的核心指导思想,以课堂改革和课程群建设为双驱动,以科研训练机制、国际化培养机制、制度保障机制、实践育人机制为抓手,探索形成“一核双驱四机制”模式。

发挥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的引领作用,构建“名师指导、人才领衔、青年骨干全程参与”的高层次育人梯队,深度培养化学人才。学院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3名省级教学名师参与课程督导、教材编写,数十位杰青、优青、青拔等国字号人才领衔承担本科课程,青年骨干教师组成教学团队承担本科生课程、实验指导、创新训练等任务。

充分发挥教学名师和教指委委员引领作用,采取“师徒制”结对培养课程负责人,开展备课督查、课堂教学比赛、教学讲座等活动,引领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紧抓课堂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将大班上课模式拆为“理论课+辅导课”模式的小班化教学,将课堂表现、平时作业等纳入考评,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交流解决学习困惑。全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发挥导师在学术和思政教育中的作用,督促学生早进实验室学习实践。

完善课程群建设。组建十门平台理论课和七门平台实验课课程,优化课程体系。将部分研究生课程前置,推进本硕博一体课程群、交叉课程、MOOC及线上线下课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前沿科学实验课程建设。构建宽广深厚的从基础课、核心课、专业课、选修课到前沿课的“基础-综合-交叉”多维度递进式精品课程群。配套新编实验教材8本,实现理论课和实验课内容同步。以课程逻辑联系为纽带,进行课程体系的提质增效。设计不同梯度的实验课程,增设虚拟仿真等前沿课程,基础实验增加科研训练与计算化学环节。率先开设反映科研全过程的化学生物学创新研究实验课和材料化学创新研究实验课。推动基础学科拔尖基地积极参与化学“101计划”多门理论与实验课程教材建设。

——“二三四五”科教融合,构建化学拔尖学生立体化实验实践教学新体系。依托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打造立体化实验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双育人保障、三层次实验课程体系、四阶段实验实践环节、五融合实验实践平台的“二三四五”立体化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改革实习内容,强化课程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观摩学习实际生产,学科平台理论课结合学科发展,仿真与中试实习探知化工产品生产过程,开设护城河水质检测等特色实践。

拓宽育人路径,设置“3+1”分段式培养。大学前三学年完成本科阶段主体课程,第四学年可选择海外交流、实习实践、创新创业,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完善了教学环节,支持本科生自主发展特长,有效补足了本科人才缺乏实践锻炼的短板,实现了知识学习向创新人才的转变,有力推动拔尖学生能力培养。

——打造优质国际国内育人软环境,推动化学拔尖学生人才培养国际化。学院始终秉承拓展学术视野为核心的国际化培养体系。依托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以化学、材料化学、应用化学3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基础,发挥优质实验和实习教学平台优势,与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联合培养创建“化学菁英班”,并与数十家知名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

推进与世界名校合作办学,深化已签约海外高校的国际合作,与英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和英国卡迪夫大学等合作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设立“西北大学-肖天存牛津访学基金”,与IKA公司设立“立德树人”奖学金,建设“国-省-校-院”四级联合的优质科研创新平台。

推进专业课程国际化,精选高质量英语教材,聘请国外教授承担全英文专业课程教学;推动专业基础课程采用汉语+英语双教材制和双语教学,专业选修课程鼓励全英文教学;形成了国际合作、院所合作的一流人才培养路径。

完善学生培养制度,改革学生奖励激励资助办法。在西部地区率先有组织性地支持本科生积极参加学术会议。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机制。积极组织本科生线上线下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为本科生国内外长短期交流提供机会。学院5%本科生参与公费出国交流实践,25%本科生有校所交流经历,100%本科生参与不同层次科研训练项目。先后选派32名本科生赴海外参加3-12个月的交流项目,54名本科生赴海外参加夏令营或实践活动,参加国际会议39人次。

——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深化化学拔尖学生科创竞赛实践。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学院坚持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在专业课中融入创新创业元素,将“双创”精神融入大学生专业教育培养。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等相关课程,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行业动态,激发其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竞赛平台,激发潜能。充分利用“互联网+”“微瑞杯”“创青春”等赛事资源,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国创、挑战杯以及其他实习实践项目,构建起从项目孵化到竞赛参与、从专业学习到创业实践的全方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发挥科创竞赛对学生实践学习的驱动作用,全链条式助力学生创新创业。

校企联动,科研赋能。学院坚持校企导师、项目、平台三融合。与航天科技集团、陕煤集团、延长石油等多家企业搭建校企联合研发实验室。与武汉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通过校企合作模式拓展本科生创新创业训练的深度和广度,打造“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多方位实践育人平台,熏陶渐染本科学生的实践兴趣、品质修养和学术素养,拓展了教育内涵。

——构筑全过程多维度双循环质量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化学拔尖学生教育培养质量。学院围绕人才培养质量关键要素,强化教学质量监控,构筑了以内部自我评价、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监测为基础,以外部审核评估、毕业生跟踪调查及用人单位评价为驱动的“全过程多维度双循环”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了以“教学质量目标,教学过程监控,教学质量评价,教学质量奖惩”为主要内容,“学院教学委员会-督导组-课程主持人-课程组-学生组”五级联动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测、调控、评价有效机制,确保学院教学过程的严谨和教学秩序的规范,切实保障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院弘扬以“化材灯火”奋斗精神为核心的质量文化。将“扎根西部、埋头苦干、崇尚真知、追求卓越”的核心价值观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内在动力,将“化材灯火”精神内化为师生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全面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资源建设教学育人成效显著,形成化学拔尖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新高地。学院构建多维度递进式精品课程群,17门平台课程全部建成“国-省-校”三级精品和一流课程,其中国家级5门,省级6门。此外教育部国际课程1门。出版《波谱原理》《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中级无机化学》等国家级规划教材和省级优秀教材12部。获得国家级和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各1项。入选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省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21年以来,新增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3项,教育部教指委项目2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科教育专业委员会“高等理科教育”研究课题2项,省级教改项目2项,省部级、校级专业思政和本科人才培养建设项目25项。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显著。2021年以来,学院大学生承担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03项,其中国家级41项、省级项目39项、校级项目23项。参与发表专业高水平教学科研论文25篇,专利授权2件。获得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竞赛、“互联网+”“创青春”等学科竞赛三等奖以上26项。本科生运营的化学科普实验室已辐射全省,受益人数超过10万人次。

本科人才培养效果显著。近十年来,千余名本科生茁壮成长,超半数本科生读研深造,近十名本科生直博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莱斯大学、东京工业大学等世界名校,18%本科生进入QS排名前200的高校深造,完成了化学拔尖本科生跨越式发展,显著提升了学科影响力。化学专业竞争力位列全国前茅,得到了有关机构、专家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好评。(教务处供稿)

本文原载《西北大学报》第8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