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风采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19
2024/12
12月3日,何梁何利基金2024年度颁奖大会在京举行,西北大学化工学院范代娣教授被授予“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长期以来,范代娣自觉践行、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在科技发展和产业转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获得了各方高度评价。锚定一个方向长久扎下去1994年,范代娣从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系毕业,成为我国生物化工... -
12
2024/11
他是纳米材料科学家,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在纳米材料与生物医药交叉领域执着求索;他是教授博导,引领学生在科学前沿不断进行“以人为本”的创新;他是公司创始人,创立西安超磁纳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力促成果转化服务大众……他是西北大学教师樊海明。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3年度报告》发布,樊海明团队创新成果“早期肝癌影像诊断特异性纳米对比剂研究”入选2023年度优秀资助成果巡礼。此次入选是对该团队在肝癌... -
12
2024/11
从西安出发,沿着古丝绸之路往西北3000多公里,是天高地阔、水草丰美的“塞外江南”新疆伊犁。2023年10月,种兰祥教授作为教育部“银龄计划”教师,从位于秦岭脚下、城墙边上的西北大学,来到位于天山脚下、伊犁河畔的伊犁师范大学,在该校网络安全与信息技术学院开展支援工作。2024年7月,种兰祥顺利完成预期支援任务。网络安全与信息技术学院评价他说:“耳顺之年,远赴千里,却事必躬亲,身体力行,为学院师生树立了卓越的榜... -
12
2024/11
富有远见的规划力、一丝不苟的执行力、强大的自我驱动力……王介君“不舍微末,久久为功”的信条,在收到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亚非拉近现代史方向)待录取通知的那一刻具象化。平均学分绩点3.97、“大英赛”特等奖、英语六级676分、日语N1 152分……蓦然回首,热爱敬仰历史的女孩已然蜕变,“多语言和跨文化”的复合型道路,以西大为轴徐徐展开。走上世界史学习探索之旅“中国几千年连绵不断的历史文脉与关中厚重的土地相结合,孕... -
13
2024/07
“医学生是踏万千星河而来的天使,要乘舟奔赴华夏看世间百态,可以让凛冬散尽星河长明。”四年前,怀揣着对医学的热爱和对“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向往,赵清淼来到西大,成为2019级医学院临床医学“徐诵明医学卓越班”的一员。在校期间,她始终坚守医学初心,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1000小时,青年志愿者协会、“红细胞”志愿服务队、十四运志愿者…… 赵清淼能“在每一次志愿服务里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进入西大后,赵清淼义无... -
13
2024/07
9年前,切身感受着环境治理问题之严峻,王刚丁在心中暗下决心,要“为解决环境治理问题做贡献”,这也成为他“人生的锚点”。从本科到博士,在西大的9年时光里,王刚丁投身科研,以第一作者在国际主流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1篇,包括4篇化学领域顶级期刊,9篇中科院一区TOP和2篇中科院TOP,3篇入选ESI前1%高被引论文,1篇入选ESI前1‰热点论文;以合作作者身份累计发表SCI论文28篇,第一作者论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150,授权国... -
2015年,郭郎以第一志愿报考西北大学文物保护技术专业;2019年,经推荐免试,他选择留在西大继续深造。9年的西大时光,从初入校园求知探索,到硕博阶段独当一面应对挑战,郭郎在沉默中坚守科研初心,将文物碎片拼接,修复起历史细节,守护文化前行的印记。坚定、纯粹、满怀热爱,郭郎的学习生涯取得了丰硕成果:以第一作者身分发表3篇SCI论文、1篇EI论文,主持两项科研项目,合作完成4篇SCI论文、两项国家专利,连续三年获得西...
-
13
2024/05
中国西北,黄土高原。风起时飞沙走石、漫天尘土,风止时千沟万壑,纵横交错。这片黄土地上,谱写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之歌,也与一众地质人结下不解情缘,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王家鼎就是其中一位。“黄土结构疏松,具有湿陷性、振陷性、崩解性,因此易发生滑坡、塌陷、泥石流等重大灾害,黄土地区大型工程下的防灾减灾问题,就是我三十年来研究的课题。”近日,王家鼎团队申报的《特殊岩土体小变形大风险智能化监测防治技术及... -
26
2024/02
李浩教授近照年少时,他负笈长安,饮水曲肱;学成后,他埋头学海,著书立说;讲台上,他春风化雨,熏习树材;生活中,他质朴谦和,古道热肠……他就是唐代文学学者李浩教授。在朋友和学生们看来,李浩既醉心学术,又潜心教育,同时兼具淑世情怀和敏感的创新意识。而他总是笑称“我就是个拉大幕的”。江海从游1960年,李浩出生在陕北靖边县。尽管素有文化积淀,李浩仍然觉得陕北这个地方“苍凉得有些单调,深沉得有些孤单,震撼... -
14
2023/09
20多年前,在西北大学,每逢“科学史”选修课,7111教室总是座无虚席,过道里、窗外的台阶上,也都站满了慕名而来的各专业学生,而这门课的主讲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曲安京老师,一位40多岁就被称为数学史家的人。如今,这位已年过花甲的学者,依旧痴迷着“好玩”的学术问题,自信、自如,大步向前。“我喜欢用‘好玩’这个词,当你真正能够做出一些创造性的东西,你会体会到乐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类...